工信部巡视员狄娜:中小企业融资难面临拐点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破解融资难,如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以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如今,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否有所改观?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助力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没有解决。”11月16日,刚刚参加国务院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联合调研回京的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巡视员狄娜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她调研了7个省份,融资难依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中国经营报》:以你的观察,和过去相比,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否有所好转?
狄娜:实体经济怎么发展?靠的是竞争力,很重要的依托就是融资,融资就是企业的血脉。如果你问到中小企业生存的困难或是瓶颈,我觉得第一位的还是融资难。
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6条”。当时我们搞了8个月的调研,之后我们有一个基本判断:第一,大的非公经济解决行业准入问题,中小企业应该解决融资难问题;第二,微型企业或非正规就业解决生存环境问题。
事实上,10年前我们就开始在政策上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理念就是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现在金融行业已开始有所进展,包括民间资本可以进入金融领域。
总的来讲,我觉得中小企业企业融资有了拐点。今年6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金融如何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之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也叫“国十条”),其中一条就是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又专门就此提出了八点要求,我觉得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第三个政策拐点是15个部门组织7个调研组调研,不但督导,关键是督查,有理念,有措施,有跟踪问效。
《中国经营报》:调研情况如何? 破解融资难,你认为改革的着力点在哪?
狄娜:首先是理念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逐渐地来,先是贷款,然后是存款,与贷款相关的有存款保险制度等,系统化、协同化的改革很重要,系统化是纵向的,协同化是横向的。所以,改革是很难的。下一步金融改革力度上首先是匹配,小企业融资难,难就难在单体成本高,应该有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银行供应,就是金融机构本身要匹配。另一个是融资方式的匹配,政府应该按照中小企业不同的发展周期,以不同的融资方式给予扶持。比如《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创业投资不能临上市再进来,应该在前期做引导,国家的资金应该是市场缺失的部分,功能要错配,不能跟老百姓竞争赚钱,这就是中央财政出资的政策性金融的概念。我觉得我们的思路还是非常清晰的。
第二,银行做小企业风险比较高,要使银行让企业,首先财政要让银行。我们考虑建立银行的风险池,让银行没有后顾之忧。总之,就是通过市场让资源配置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