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创新  协作  规范   |

曾培炎副总理在全国中小企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转发)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要求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中小企业提高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今天召开这个座谈会,主要是总结“十五”期间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十一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任务。会上,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就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有关工作做了说明,一些地区和其他部门的负责同志发了言,大家讲得都很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十五”期间中小企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中小企业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小企业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创造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美国、日本、德国等经济强国,都有一批竞争力很强的中小企业,很多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也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十五”时期,国家明确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放宽了市场准入,加大了政策支持,完善了社会服务,改进了监督管理。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的共同作用下,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素质不断提高,活力明显增强,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主要表现在:

  ——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过去五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呈现出增长快、后劲足的良好态势。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中小企业在县域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就业方式灵活,为缓解就业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大多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农民工相当大一部分在中小企业务工。中小企业也开始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目前,我国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无论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还是在信息咨询、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创新都十分活跃。这两天在广东调研看的一些企业,如东莞宏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高能实业有限公司等,都是依靠技术创新迅速成长起来的。

  ——中小企业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加工、建筑、运输、商贸等领域,向基础设施、机电制造、新兴服务、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部分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方面迈出了步伐,积极与大企业协作配套,优化了企业组织结构。有些地区中小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为全国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

  ——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又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参与竞争,营造了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促进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发挥。近年来,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已经走出国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既有创业难、发展难的问题,又有总体素质较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是竞争力不强。一些中小企业过度依靠低价竞争,一味拼价格、拼劳力、拼资源、拼土地、拼环境,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低,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二是特色不鲜明。一些企业小而全、小而弱,产品结构雷同,主业不突出。在协作配套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等可以发挥特色的领域,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在资源开采、原材料生产等产业集中度要求较高的领域,小企业过多。三是发展不可持续。一些企业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安全隐患多。2004年,中小工矿企业共发生安全事故9800多起,死亡11000多人,分别占全国工矿企业的67%、68%。四是市场行为不规范。一些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意识淡薄,知识产权观念不强、保护不力,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五是政策环境不完善。创业门槛高,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资金融通难,社会化服务滞后,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促进中小企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当前,国内外形势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国家提出扩大消费、提高消费比重,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支持政策逐步健全,为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为中小企业在开放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同时也要看到,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加大。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需要更多地考虑完全成本,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优势会发生一些变化

  在新的形势下,促进中小企业又快又好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转变企业增长方式,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全面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提高。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来看,中小企业都有一个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阶段。二战以前,日本企业素质不高,“东洋货”不耐用,名声不好。但后来,日本企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到今天,不仅形成了一些举世闻名的跨国公司,还有一批竞争力很强的中小企业。瑞士在上个世纪初手工作坊式的企业较多,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而现在中小企业都有很强的技术实力,环境也变得异常优美。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过程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浙江温州一些中小企业,过去假冒伪劣成风,现在发展比较规范,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了较好的业绩。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和规模不小,已经到了以提高素质为主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既要抓住机遇,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又要提升水平,引导企业依靠质量求生存,依靠管理求效益,依靠创新求发展。还要从东、中、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提出有所不同的要求。

  二是从主要依靠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长期以来,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五小”、“十五小”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简陋,劳动保护措施缺乏,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污染了周围环境,甚至发生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很大损失。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彻底摒弃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治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是从主要依靠企业单干转变为更加注重协作配合。中小企业不能因小而散、因小而乱,必须有序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经验教训。如在外贸出口中,许多企业一哄而上,压价竞争,损失很大,甚至引起反倾销。提高中小企业发展水平,要把引导企业加强协作放到重要位置,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出发,更好地体现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更多地发展专业化分工。如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配套生产,围绕特色产品发展一条龙服务,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型企业等。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中小企业深化分工协作,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合力,提升竞争能力。

  四是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中小企业要追求效益、追求利润,但同时必须遵纪守法、讲求诚信、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要有精神、有文化,对产品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市场负责、对社会负责。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要引导中小企业加强管理,节约成本,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督促中小企业严格执行劳动保护、最低工资、社会保障等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企业劳动关系;鼓励企业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职工收入,加强职工业务和技术培训。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也要提上议事日程。要引导企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塑造和谐向上、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若干意见。要按照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十一五”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一是提高水平。今后五年,要发展一批管理和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的中小企业集群。二是扩大就业。五年内中小企业新增城镇就业和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达到新水平。三是节约环保。中小企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以及单位增加值用水量节约等指标,都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四是规范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得到履行,诚信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三、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

  “十一五”时期,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结合各地实际,加快调整结构,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发挥特色、扬长避短,转变方式、提高素质,合理确定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

  (一)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从国内外的经验看,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不能四面出击、战线拉得太长,而必须坚持“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方针,走与大企业和相关企业协作配套的发展路子。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客观规律。它有利于中小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集中精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许多中小企业,专门生产某一系列甚至某一方面的零部件和配套产品,做得深,做得精,做得新,在本国乃至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和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形成较强的生产配套能力,提升企业发展水平。

  (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方面,中小企业有优势,社会有需求,国家政策有优惠。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在农副产品加工、轻工家电、纺织服装、机电装配等工业领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如商业零售、餐饮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服务以及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实行钟点工、定期合同工等多种灵活的就业方式。

  (三)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服务、装备和技术是相互支撑的,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共生、共荣、共衰。美国硅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得益于配套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以及分工协作的装备制造业。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条件进入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工程咨询、会计评估、创意设计、会展经济等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用工灵活,拥有一项专利、一种特长,就会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发挥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鼓励其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求得发展。

  (四)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集群。产业集群、“企业扎堆”,具有分工协作细、聚集效应强、资源共享程度高的特点,有利于完善配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有利于形成特色、创造品牌,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是现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这在国际国内都不乏成功的范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配套成龙的中小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在有条件的地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效率和水平。

  (五)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有着数量多、效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更具有创新精神和活力。据测算,20世纪全球约60%的重大创新都来源于中小企业。如直升飞机、空调、催化炼油等重要产品或工艺,都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微软、英特尔等在世界信息产业领域举足轻重的跨国公司,几十年前都是小企业,依靠发明计算机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等创新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的华为公司因为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从一个很小的企业发展成为一家跨国公司。因此,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能力;支持中小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运营效率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产品本身很有实力,但在开拓市场时主要依靠贴牌生产,掌握不了发展的主动权。要引导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商标,把附加值做高,把企业做大。

  (六)促进中小企业深化改革开放。一是推进改革创新。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必须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深化改革,从自身实际出发,健全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适时推进股份制、公司制改造,形成科学的治理结构。一些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逐步壮大实力,发展成为大企业、大公司。二是扩大对外开放。我国中小企业队伍不小,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开拓国际市场大有可为。要引导中小企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鼓励企业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转移,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鼓励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发展产品加工、输出劳务、建立营销网点、开展合作研发。加强与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交流,积极探索国际合作的新途径、新机制,办好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为中小企业扩大开放搭建平台。

  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市场、融资、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创业发展的初期,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往往是难以想象的。促进中小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支持、引导和服务的力度。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关键要狠抓落实。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转变过去那种只关心大型企业的工作方式,把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作用,发展改革委要牵好头,财税、科技、商务、国土、金融、统计等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共同做好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要创新工作方法,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务实有效的服务。当前,要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文件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

  第二,放宽和规范中小企业市场准入。这是当前各方面比较关心的问题。要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继续清理和修订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扩大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中小企业市场准入领域。改善创业环境,鼓励个人和法人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创业发展,投资、投劳建立中小企业。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明确市场准入标准,搞好企业资质管理,引导社会资本规范进入。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领域,允许中小企业、社会资金以资本的形式进入。

  第三,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贷款成本较高,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银行体系,发展一些适应中小企业贷款特点的金融组织。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提供方便。健全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办好证券市场上的中小企业板块,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特别是要加快健全中小企业创业(风险)投资机制,疏通风险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渠道,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完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

  第四,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组织,转变服务观念,开拓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搞好管理咨询、技术支持、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推进有关行业协会改革,加强行业自律。尽快建立中小企业监测体系,及时发布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引导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支持力度。要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针对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突出问题,抓紧制定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培育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健全技术服务网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综合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重视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事管理、职称评定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中小企业人才培训的支持。

  第六,在加强服务的同时做好管理工作。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把服务与监管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管。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环保卫生、资源开采、土地使用以及在维护职工各项权益等方面的监管,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肃查处假冒伪劣、盗版侵权、商业欺诈、偷税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整合监管力量,实行联合执法,避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引导中小企业学习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夯实管理基础,推进管理创新,全面提高企业素质。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请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收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深入研究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抓紧出台实施有关文件。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广大中小企业要进一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扎实推进各项任务,确保取得工作实效。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2006年9月14日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甲18号院 联系电话:010-82036381 82036388 82030467 (同传真) 邮 箱:zxsx@zxsx.org
京公安网备案号: 11010202010464 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29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