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创新  协作  规范   |

绿色食品的圈地运动:中小企业将占几何



  一、什么是绿色食品?

  1.绿色食品简介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在中国,每一种绿色食品都有统一的官方认定的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是指“绿色食品”,“Green Food”,绿色食品标志图形及这三者相互组合等四种形式,注册在九大类食品上,并扩展到肥料等绿色食品相关类产品上。每一种绿色食品都有一个法定的标号,这些成为绿色食品的产品必须在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包装、贮运等各个方面符合国家所规定的绿色食品标准。严格遵循这些标准的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

  1、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
  2、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3、对产品依法实行统一的标志与管理。

  这也是绿色食品在价格、营养等其他方面区别于普通食品的基础。绿色食品根据是否使用化学合成物质可以分为两类即A级绿色食品和AA级绿色食品。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而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而AA级绿色食品等同于有机食品。因此,绿色食品在广义的范围内涵盖着有机食品。

图3-1绿色食品体系框架



  绿色食品相对于其他普通食品而言,对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其功能是:

表3-1 绿色食品的功能



  当人体处于诱病态时,如果从外界提供某种刺激、能使体内潜在的生理调节功能发挥生理调节作用,从而促进向健康态转变。绿色保健食品能够刺激和活化处于诱病态的人体潜在的生理调节功能,促进人体向健康态转变的食品。

  2.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

  除绿色食品标准外,国家对食品还有两个国家性标准,即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他们在目标定位、运作方式、质量水平、有效期等方面各有千秋,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表3-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照表



  二、行业综述

  1.行业现状

  随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已由温饱型向质量型转变,人们都有希望消费绿色食品。发展绿色食品符合人类追求健康长寿和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世界潮流。

  绿色食品生产具有劳动密集、多种经营的特点,一些发达国家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国内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导致市场供给不足。而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相对低廉,产品价格在国际上极具竞争优势。绿色食品的国际贸易近年来异军突起。中国的绿色食品市场份额所占不到千分之一,但出口占到了1%,显示了其良好的国际竞争力。而国内市场,未来几年中国有500亿~600亿人民币的市场需求。因此,无论对内对外市场前景都非常广阔。

  经过十五年的发展,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02年至2005年,年均增幅进一步上升为56%以上。截至2005年初,中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836家,产品总数6496个,年销售额860亿元,实物总量达4600万吨,年销售额超过860亿元,出口额12.5亿美元;产地监测面积596万公顷。从产品的类别结构上看,种植业产品占61.4 %,畜牧业产品占17.2%,渔业产品占4.1%,其它类产品占 17.3%。涉及粮油、果品、蔬菜、畜 禽蛋奶、水产品、酒类、饮料等行业,其中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分别占25%和75%。

  由于绿色食品目前的丰厚利润和飞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展开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各省市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种类数量、企业数量、上市公司数量等等各个方面都有全方位的增长。2005年,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比2004年增长 61%,绿色食品企业增长38.5%;有机食品企业和产品分别比2004年增加45%和54.5%。这些数字,生动地再现了绿色食品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爆发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各省市绿色食品的龙头企业目前成为圈地运动的主力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志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呈现出区域性辐射、规模化生产、行业性带动的发展趋势。在三批58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获得“三品”认证的企业有220家,占37.8%,另有超过40%的省级龙头企业开展了“三品”认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如A股上市的海南椰岛、维维股份等,在香港上市的粮油国际、安德利果汁等以及在新加坡上市的牛奶国际、联合食品等)。绿色食品年售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已增加到100个。在参与绿色产品开发的企业中,上市公司(含海外上市)超过30家,形成了以这些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集团,正是这些龙头企业,主导了绿色食品的圈地运动。

  总体来说,绿色食品产业出现了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组织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市场有力拉动,产销两旺、供不应求和优质优价;与农业和农村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出口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2.现存问题

  尽管各界普遍认为绿色食品是中国未来食品工业发展中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产业, 但目前从各方面的市场反映来看,行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集中度仍然偏低、企业规模偏小

  中国绿色食品无论是基地还是生产加工企业都存在着企业规模过小的问题。世界很多大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 100亿美元以上,其中食品加工企业50强里最小的一家食品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也达38亿美元,相当于中国300亿元人民币。中国500家啤酒生产企业,年产量在5万吨以下的占69.3%,多为中小企业;近1600家乳品加工企业中,只有8-10家日加工能力达到300吨,其中年产销额达到50亿元的也只有几家。这种情况不适应市场国际化的要求。

  (2)驰名品牌少和品牌杂乱同时并存

  以黑龙江省为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有两三百家,总数占中国第一位,但形成规模的屈指可数。在中国驰名品牌中,吉林省 3个,内蒙古自治区4个,辽宁省有6个,而黑龙江省目前仅有“完达山”与“北大荒”,排在最后。从品牌上看,绿色产品的品牌繁多,杂而乱。仅水稻就有51个品牌;大豆有29个品牌:玉米有12个品牌;小麦有13个品种;黑木耳有9个品牌;蘑菇有5个品牌;野菜有5个品牌。不仅作为独立的企业形象没有在公众心目中认可,而且作为全省的绿色食品营销活动给消费者的印象往往是无所适从。

  (3)市场发展不够规范,法律环境急需改善

  “十五”中期至“十一五”期间将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从成长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绿色食品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至关重要。绿色食品基地发展和产品质量监测是确保绿色食品质量的基础和关键,因此 ,必须强化绿色食品基地和产品质量监测工作,严格质量标准,借鉴国际通用的HACCP质量控制体系,加强认证机构建设,确保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4)顾客对绿色食品还缺乏了解,或者不全面了解,甚至存在认识上的误解。

  如有的顾客以为绿色食品就是绿叶蔬菜;有的只知道绿色食品是无污染食品,而不太了解这些食品中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一般均高于非绿色食品,有 些是低胆固醇、低脂肪、高纤维素的食品,有些含有抗癌及降血脂、降血清胆固醇、降血压的成分,并对现代社会的两大顽疾:癌症及心血管疾病都具有明显的食疗作用。根据2005年初某市统计局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绿色食品”虽然叫得很响,但真正尝试过购买的人不足半数。这项调查共利用万户居民调查网络随机抽取了7000 户居民家庭。调查发现,市民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较高,有78.5%的市民对 这一名词“听说过”。但相当多的市民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认识。在表示听 说过“绿色食品”的5495位被访者中,有24.1%的人对“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表示“闻所未闻”,而具备识别其标志能力的人仅占21.9%。落实到行动上,则仅有42.5%的人曾经购买过。即使是在听说过“绿色食品”的人群中,买过的人也只有54.2%。这表明,“绿色食品”还未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潮流。

  (5)绿色食品成本较高,价格不菲。

  一般而言,绿色食品除了满足人们的食用功能之外,还存在着保证人们健康的附加功能。由于绿色产品生产加工条件很严,因此生产成本也较高,最终反映在价格上一般比同类产品平均高出30%-50%。由于绿色食品也大都为消费者所经常购买的消费品,其需求弹性较低,因此在其附加价值无法被消费者所认知或消费者购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过高的价格难以对大众消费者产生亲和力,阻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三、经营要素

  1.绿色食品产业链

  由于绿色食品的独特性及其生产方式和管理体系的复杂性、综合性,因此需要将绿色食品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实施。绿色食品制造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将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营养学、卫生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综合运用到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以及相关的教育、科研等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优质食品的产供销及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科技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

  绿色食品制造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全程质量控制,即通过产前环节对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和原料进行监测,产中环节落实无污染、无公害的生产和加工技术规程,产后环节对产品包装、储运、销售的管理,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优质、营养特征,这是绿色食品工程设计的微观指导思想。从宏观上讲,绿色食品工程是通过以技术和管理为核心的全程质量控制,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户和食品生产企业组织起来,将分散的产品集中起来,共同纳入绿色食品制造建设体系。

  当前,绿色食品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结构,主要分为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生产龙头企业、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目标市场、最终消费者等多个环节,并有相关鉴定、科研、管理等部门,形成了完整的绿色食品产业链,那么这一产业链是如何运作的呢?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完成对企业产品的自检后,向相关认证中心(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中绿华夏认证中心等)提出申请,经过对种植(养殖)、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检查,如果符合相关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则给予申请企业的相应产品以绿色食品标志,并进行登记,实行定期检查(绿色食品续展)。生产龙头企业取得相应绿色食品认证后,根据市场需求,向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再分解为针对农户的)发出订单,在适当季节收购相应的初级绿色食品,经过深加工,形成面向市场的绿色食品,这些绿色食品再通过营销网络,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于所生产绿色食品的需求。这其中,可以通过出口满足海外市场,进入超市、便利店、综合市场等以满足国内市场等等,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在此过程中,绿色食品生产龙头企业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修改生产计划,修正对生产基地的订单,调整相应的营销和物流体系。

图3-2绿色食品营销与物流体系


  其中,对于绿色食品的审批是这其中较为关键的一环,只有得到绿色食品认证,才能真正开始的绿色食品的制造过程,因此,把绿色食品的审批比作绿色食品产业的“门槛”一点都不为过,目前,中国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检查、认证和管理由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其委托的代理机构独家执行。

  2.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四种模式

  中国绿色食品由于对资源、环境等条件的严重依赖,以及各地重视和发展程度不同,其生产和经营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呈现出企业和产品双集中的现象,一些特色优势产品的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目前,中国的绿色食品产业在市场的博弈中呈现出以下四种发展模式:

  (1)中小企业聚集型产业集群模式

  中小企业聚集型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大量的中小型企业集中在一起,进行着高度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单个企业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专于生产经营过程的一个或几个阶段,中小企业能够迅速地从一种产品或生产过程转移到另一种产品或生产过程,在不损害生产效益的前提下,短期内调整产品品种和数量。

  中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制,因农村人口众多,户均土地较少,制约了农业的组织化和集约化发展。在目前情况下,发展以家庭企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有牢固的现实基础,是提高农村产业化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便捷途径。也是建立绿色食品中小企业聚集型产业集群的有效方法。

  (2)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是指以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为核心,大量小企业和农户围绕着龙头企业的最终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或原料供应等活动,大型企业作为龙头对这些小企业发挥着带动作用。以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作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完达山乳业种、养、加、销绿色食品产业链条上的工作人员以及相关服务人员达数万人。

  根据龙头企业的形成过程,可将企业分成内源型和投资型两种类型。内源型是原有的小企业逐渐发展起来的大企业,是土生土长的,因而与企业当地的其他企业以及农户有着先天的联系,如北大荒集团、哈尔滨绿色实业等。投资型是由国外或其他行业的大型企业投资兴建起来的大型企业,这种龙头企业的规模一般都很大,带动能力强,如双城雀巢有限公司、富裕光明乳业公司等。

  (3)市场依托型产业集群模式

  市场依托型产业集群是指以专业化绿色食品市场为依托、为导向,通过市场向周边的辐射牵引力,吸引一定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形成绿色食品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市场在这种产业集群模式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区域经济范围内首先要有专业化的市场,这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能够吸引产业的生产制造过程集聚在市场附近。黑龙江省东宁县绥阳黑木耳大市场是中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年交易量2500万公斤、交易金额6.5亿元。正是以绥阳黑木耳大市场为依托,东宁县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植黑木耳,在全县102个村中,有98个村种植黑木耳,成为中国黑木耳生产第一县。

  (4)品牌联结型产业集群模式

  品牌联结型产业集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各自独立的企业共同使用某个品牌,品牌把这些企业联结在一起所形成的产业集群。由于规模和实力的限制,中小企业依靠自身来提高品牌知名度需要的时间较长,难度也较大,为了实施品牌战略,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使用某个品牌,依靠企业的合力来开发市场。

  四、发展趋势

  目前,虽然中国的绿色食品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由于迅速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中国的绿色食品产业水平迅速提高,产业发展呈现出喜人态势,在可预见的将来,整个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如下趋势:

  1.企业龙头化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绿色食品企业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多采取以龙头企业带动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形式,这种形式已经造就了一大批绿色食品企业。这些企业利用本身企业的专业化、渠道、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向下建立原料供应地区,向上向营销和物流体系不断渗透,在为企业创造客观效益的同时,大面积的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成功的产业模式,还产生了广泛的示范效应,使越来越多的中小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生产地区向企业龙头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使绿色食品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随着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并在这些企业之间出现竞争和整合,虽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有诸如地方保护等方面的羁绊,但是,企业龙头化的趋势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生产集约化

  由于绿色食品大型龙头企业的出现,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生产过程的成本竞争将成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竞争的重要方面,原有的粗放型管理和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将向集约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向转变,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并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营销等等方面逐渐向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靠拢,这些举措,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水平,也促进了整个绿色食品产业向生产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3.产品升级化、多样化

  目前,中国的绿色食品产业经历了十五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绿色食品从原来的小麦、蜂蜜、香蕉等初级产品逐渐向深层次加工产品转化,绿色食品的附加值大大增加,同时满足了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产品的升级,带动了整个绿色食品产业的升级,使绿色食品产业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中国物种繁多,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中的很多产品,经过一定程序的规范后,都可以成为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甚至是有机食品,又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绿色食品必须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来保持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初级绿色食品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还将不断增长,中国的绿色食品家族将不断壮大,不断发展。

  4.原料生产基地化

  由于绿色食品生产实行“全程控制”的生产方式,对于绿色食品的原料种植养殖的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为了达到这些标准,必须对绿色食品原料实行严格管理,同时,由于工业化生产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而中国原来农牧业的那种随意耕种、靠天吃饭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绿色食品原料将逐步实行基地化生产,对种植、养殖的绿色食品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以保证绿色食品初级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并达到深加工所需的数量。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绿色食品生产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并在基地管理、建设方面向标准化、订单式方向发展。

  5.出口规模化

  随着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绿色食品出口规模不断提高,目前,中国的绿色食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约为1%~2%,发展空间巨大,出口将成为绿色食品的另一增长点,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国际有机食品认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绿色食品出口逐渐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五、行业机会

  1.有机肥料商品化、工业化

  化学肥料的推广应用虽然对农业的增产丰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已使农田生态环境、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及土壤微生物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农作物的品质影响很大。在绿色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对肥料的应用有严格的规定,化学肥料属于限制使用或禁止使用的范畴,而有机肥料是绿色食品最适宜的肥料品种。有机肥料不仅可以改善土壤养分不均的现状,更有利于生产绿色产品。经过工业化处理的有机肥肥效高,无臭无味,价格适中,将逐步取代农家肥,成为有机肥的主力军。

  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寻找非化学合成的新型肥源,以天然有机原料用生化高技术研制的肥料在欧美已广泛使用。八十年代挪威、英国、法国、新西兰等国利用海洋生物制造出海藻精、鱼精等海洋生物有机液肥,因其生物效能显著,在国际市场中很受欢迎。

  中国超大现代农业等企业已经进入这一领域,其产品系列中第三代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已经研制成功;植物生长剂玉米及大豆专用型被列入国家863高科技计划。还有企业成功开发出快速均匀粘着分布在各类作物叶面(正反面)的有机营养肥,能有效快速渗透到作物体内,并被植物有机体充分吸收。

  这些产品已经为超大现代农业取得了可观的效益。在可预见的将来,有机肥料还将随着绿色食品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绿色粗粮饮料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在中国饮料市场,继碳酸、水、茶、果汁饮料之后,以粗粮为原料制作的绿色食品饮料将以“第五代饮料”的标志崛起,很快抢占饮料市场相当的份额。

  据《中国饮料市场分析年度报告(2005)》分析:近年来,中国饮料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碳酸、水、茶、果汁四大饮料品种激烈拼杀,已经进入全面竞争时代。然而,中国饮料市场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未来的竞争将从产品的功能性差异化或产品的情感性差异化入手,寻找市场的盲点,在细化产品的消费者群体中,开拓自己的市场。另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日益精细化、营养化,粗粮、膳食纤维、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严重摄入不足,各种各样的富贵病在不知不觉中困扰着人类。

  绿色粗粮饮料以经过绿色食品认证的绿色粗粮,如玉米、高粱等为主要原料,经过科学、健康的加工方法,保留了大部分粗粮的营养成分,并具有绿色、安全、健康的新概念,繁多营养功能与自然和谐口感的绿色粗粮饮料正好填补了粗粮营养摄入不足这一差异化市场。必将对国内国际的消费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掀起饮料行业的另一场消费理念革命。

  3.信息资源及咨询

  开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基地及企业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该种什么作物?什么品种?才能打入国际国内市场,获得利益。然而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信息咨询机构及人才。即便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网络可以获得许多相关信息,但可靠的国际有机食品贸易信息的获得仍离不开专门的技术人员的分析和加工。目前,中国绿色食品网等公司已经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消息来源有限,与生产企业联系不紧密等原因,还没有形成较明显的带动效应,而阿里巴巴通用性B2B网站虽然信息较多,但是,由于其所含的信息量过大,未进行详细的分析整理。因此,绿色食品信息资源的整合成为绿色食品产业的热点之一。

  另外,由于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也留下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内脑和外脑一同解决;同时,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关注着一领域,他们需要既了解资本运作又懂得绿色食品产业的专门人才或企业为他们作指路人。这些需求也带动了绿色食品咨询业的发展。

  4.生态型技术研究与开发

  目前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多选在生态环境条件十分优越的偏远山区,土壤肥力的维持依靠自然的轮作及生草覆盖,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靠自然天敌平衡。但这种体系十分被动,生产力也低,急需对传统技术进行研究和改造,并利用现有的高新生物技术,开展新型生态技术的攻关,如微生物快速发酵菌株的研制,可以大大提高生物肥料的肥效和养分含量,新型生物杀虫剂、杀菌剂的引进和开发可以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这些生态型技术研究与开发不仅对解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计民生都有很大裨益,都应得到国家的专项支持。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为整个绿色食品产业带来巨大的效益,缘于此,生态型技术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又一热点。

  5.有机食品认证及出口

  由于有机食品的出口前景极其广阔,中国绿色以及有机食品生产企业都在大力拓展海外尺长,但是,进入海外市场,需要通过严格的有机食品认证,因此,有机食品的出口和认证成为绿色食品产业的热点之一,并且,这一热点持续上升。目前,中国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有机食品认证程序,已经取得了多项有机食品认证成果,每年都有一大批的企业通过认证。目前,中国在国际有机食品市场中所占比例为1%~2%,由于中国绿色食品生产具有成本低,种植面积大等特点,因此,在国际有机食品市场中,还将大有作为。

  6.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2005年,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正式颁布《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标准》启动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计划,目前,黑龙江省已经有三块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国家级认证,其他省份的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也在建设和认证过程中,这一计划必将带动中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和改造的热潮,为绿色食品生产带来新一轮的增长机会。

  备注:本文节选自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年新版《中国食品产业地图》


  来源:2006/05/26 中国食品产业网 麦杰咨询合伙人 王继东 崔凯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甲18号院 联系电话:010-82036381 82036388 82030467 (同传真) 邮 箱:zxsx@zxsx.org
京公安网备案号: 11010202010464 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29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