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创新  协作  规范   |

1498亿巨额存差山西银行期待“三方”破题



  这个世界真是变化快。上个世纪90年代,银行业由贷差一下子变为存差时,人们高兴了一阵,银行业终于告别超负荷经营,开始稳健经营了,谁知这股高兴劲还没过,事情就走到了相反的一面,存差迅速膨胀,一下子码到了一千多亿元。如今,巨额存差带给人们的则更多是忧虑:一边是银行里有钱贷不出去,一边是企业项目“嗷嗷待哺”等着投资。

  四年增了近60个百分点

  54.19亿元、32.37亿元、219.61亿元、592.92亿元、1331.8亿元、1498.15亿元……这是一组反映2001年至2006年,五年来我省金融机构可用存差总体呈递增走势的数据。

  所谓存差,即存贷之差,也就是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减去各项贷款的差额。我省首次出现存差应是1995年,以后存差不断“发福”,2003年存差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从全国范围看,目前除青海外,所有省份均处于存差状态,存差最大的广东达到11271亿元,近邻中部六省存差平均增量为2175.95亿元。所以业内人士认为出现存差是普遍现象。

  “然而山西的特殊性在于存差增长速度过快,绝对额过大,存贷比过低。2005年,全省存差增长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高出中部水平1.9个百分点,净增额在中部六省居第一,存贷比59.6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4个百分点,比中部六省平均水平低9.06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倒数第一,这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金融机构自有资金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低,对山西经济发展不利。”这是今年年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范堆相在山西银监局2006年工作会议上的表述。

  存差何以逐年扩大?

  银行有存差是正常现象,但“存差”的逐年加大却让人思索。“存差”何以逐年扩大?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对我省金融机构存差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财政存款大幅增长,由2001年的45.7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74.62亿元,净增128.88亿元,占到存差增量的6.1%,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债转股、资产剥离和破产核呆导致贷款下降,存款相对上升。据统计,近几年我省4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贷款剥离近650亿元,致使存差扩大。

  邮政储蓄存款全额上划央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存差。统计显示:2001年12月末,我省邮政储蓄存款余额150.42亿元;至2005年12月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552.2亿元,净增401.78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存差增量的19.31%,4年时间邮政储蓄增长幅度将近扩大了四倍。从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山西省的存差。

  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按现行规定,法定准备金率为6%,超额准备金(备付金)率虽没有“硬”要求,但近年这一比率却不断升高,截至2005年12月末,各金融机构上缴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360.44亿元,占存差比重为28.38%。

  宏观调控信贷收紧,山西五大行业无一幸免,2003年末,山西省煤炭、焦碳、钢铁、铝业、水泥、房地产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2%,然而2004年国家针对九大行业投资过热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几大商业银行都收紧了信贷口子,有的银行不仅把贷款审批权上收省行,而且还把授信贷款权个人消费贷款等权力一古脑地上收,一些县级支行甚至一些市级行都变成了储蓄银行,存差进一步扩大。

  融资渠道多元化,减少了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弱化了企业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目前,我省已有23个上市企业,有些企业通过上市,直接募集了大量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信贷资金不足的矛盾和问题。与此同时,许多企业通过签发、承兑票据等商业信用形式,为企业赢得了大量资金,减少了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存度。

  1498亿资金在干什么?

  高额存差提高了金融系统的稳健程度,这当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然而,过犹不及,凡事都有个限度。如果存差太高,则明显地降低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一些银行行长为此忧心如焚。

  为了给这些闲置的存差找出路,大大小小的银行使出了浑身解数。由于投资渠道单一,我省大部分银行只能竞相购买国债,据悉,一年前发行的7年期国债利率在3.7%上下,而上月在银行间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同时发行的7年期国债利率已降到了2%。明知债券品种“油水”越来越少,但银行的这种选择也实属无奈。

  那么银行为什么“惜贷”呢?说基层银行贷款权限上收也好,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对称也罢,归根到底业内人士首先将原因归结为“怕”字,就是怕银企不良债权问题直接导致银行经营风险。就我省实际情况而言,辖区银行业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资产风险,其中主要又集中体现为信贷风险,也就是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形成的不良贷款。而资产风险又决定着其他风险:不良贷款占比高,收息率就低,利润就会下降;不良贷款占比高,风险资产占比就高,就会相对降低资本充足率。正因如此,当前多数金融机构都存在“慎贷”现象,惧怕放贷。让资金“趴”在央行,至少可获取1.89%的无风险利息收入。而若放贷,谁又敢保证贷出去的款不会变成泼出去的水?

  期待“三方”破解存差难题

  今年以来,是银行行长们来山西考察最多的一年,省领导与各行的高层频繁接触。政银在加强沟通的同时,向银行描述山西十一五美好前景,热推山西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潜力项目。而这些项目的开发,每年需要资金3200亿元,这样大规模的投资增长,迫切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1月16日,省政府和国家建设银行签署了1000亿元的银政合作协议,至此,拉开了我省政银合作的序幕。据悉,截至目前,山西已获得工行、建行等4800亿元的信贷支持。据人民银行最新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我省各项贷款低位回升。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468.7亿元,一季度增加254.8亿元,增长5.99%;同比增长6.48%,不论是短期贷款,还是中长期贷款都进入了“上行通道”。然而,要谋求银政企“三赢”,构建三个平台,实现经济与金融双赢双活,有效控制我省存差持续扩大的势头,还需要政银企三方齐心协力。“三个平台”是指:构建政银沟通平台,实现政府、银行良性互动;构建银企合作平台,实现优势项目与信贷资金的有效对接;构建政策指导平台,进行货币政策“窗口指导”。

  金融机构要深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畅通融资渠道。支持太原市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阳泉、晋中城市信用社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为全省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对看准了的项目和信用户要加大投入力度。把大企业信用延伸到中小企业,大力开发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

  政府和职能部门要致力于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使银行业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服务。金融生态环境即地区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能促使“资金洼地效应”的形成。因此,改善我省的金融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把它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加大信用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新风尚;引导金融机构培育黄金客户,加大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的投入,树立一批讲信用就能得到实惠的典型,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要站在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定期选出一批好企业、好项目向银行推荐,由银行自主选择投资对象。

  而健全内部财务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诚信守法经营是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记者 王晓华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甲18号院 联系电话:010-82036381 82036388 82030467 (同传真) 邮 箱:zxsx@zxsx.org
京公安网备案号: 11010202010464 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29898号-1